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ESMO Asia中国之声︱VEGFR2基因多态性可作为儿童和青年肉瘤抗血管生成疗法的新生物标记物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9/11/29 11:08:41  浏览量:15626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血管生成途径的种系突变对肿瘤治疗反应的影响已被广泛研究。

编者按 :血管生成途径的种系突变对肿瘤治疗反应的影响已被广泛研究。然而,在儿童和青年组织肉瘤这一领域,抗血管生成疗法的应用虽已迅速普及,但关于其机制尚未可知。在2019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年会(ESMO Asia 2019)上,来自中国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鲍其远(第一作者)、温竣翔、胡越皓等医生受邀发言,报告了沈宇辉教授、张伟滨教授(通讯作者)团队关于儿童和青年组织肉瘤抗血管生成疗法的相关研究。现整理如下,供您参考。

 
主要作者简介
 
鲍其远医生
 
研究介绍
 
这项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10例接受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的骨与软组织肉瘤患者。其中35例接受阿帕替尼治疗后出现气胸现象者往往靶向治疗不容易耐药,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可达到13个月以上,显示出气胸患者往往提示靶向治疗的长期敏感性,因此非停药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据此本团队对于该100多例患者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分型以筛选潜在的毒性和预测生物标志物。
 
进一步分析显示,VEGFR2 rs2071559(604)A-to-G可能是VEGFR2靶向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提示更佳的PFS,且往往伴随气胸/肺部空洞的发生。多态变异型患者,其靶向治疗后2年的无进展生存率高达30~40%,而野生型患者靶向治疗后2年的无进展生存率仅约为一半(10~20%),该基因检测可能是未来抗血管靶向个体化治疗的潜在临床生物标志物之一。

报告者点评
 
骨肉瘤和软组织肉瘤化疗失败后靶向治疗可以选择的范围有限。其中,抗血管靶向治疗是当前主流且重要的治疗策略。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20%~30%的骨肉瘤以及10%~20%的软组织肉瘤接受抗血管靶向治疗(如阿帕替尼)后会出现自发性气胸,特别是青少年发生率较高。以往国内外研究往往认为自发性气胸是比较危险的并发症,当出现自发性气胸时,会选择停药。但停药以后,气胸尽管也行能到改善,但肿瘤往往爆发式反弹,患者状态却每况愈下。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不停药的情况下积极治疗自发性气胸,最大限度保证抗血管靶向治疗的疗效是否可行。研究随访了110例使用阿帕替尼治疗的患者,发现35例自发性气胸中,26例采用非停药策略下积极治疗,大多数疗效安全,仅2例出现气胸相关并发症。
 
这项研究对未来的临床实践具有较大的意义。不要盲目害怕气胸,应通过早期积极处理治疗。同时,携带VEGFR2变异型患者,气胸比例明显高于不携带该变异的患者。据此,可以通过监测VEGFR2基因的多态性进行分层治疗,个体化治疗实现气胸个体化的预防以及个体化用药。如果是变异型,气胸风险高,疗效也好;如果是野生型,气胸风险低,疗效也差。
 
我们正在开展了2个方面的研究。其一,气胸生物学标志物和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分析并比较气胸且空洞坏死和非气胸非空洞坏死患者的肿瘤组织,为进一步挖掘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其二,VEGFR2基因多态性分层指导抗血管靶向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在抗血管靶向治疗治疗前进行VEGFR2基因多态性监测,对患者进行分层,实现个体化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以验证目前的临床发现。

版面编辑:洪江林  责任编辑:聂会珍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ESMO Asia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