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 2020中国之声丨“基”础铺路,奠基未来,李惠平教授对中美激素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基因突变的异同和未来的探索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0/5/29 18:57:34  浏览量:12873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 年ASCO年会将以线上会议形式举行,会中多项有中国专家牵头的临床研究入选。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惠平教授发布重要基础研究壁报(摘要号 1059)收集中美激素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和基因拷贝数获得与丢失进行探索,分析其中的异同,并对该研究之于临床的获益的未来探索的指导予以评价。《肿瘤瞭望》特邀李惠平教授带您先睹为快。

研究概述
 
壁报(Board # 144)摘要1059
5月29日,周五上午8:00-11:00
 
研究题目:Cell-free DN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first-lin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genomic landscap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研究背景:转移性乳腺癌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与不同亚型的体细胞基因突变有关。随着临床技术的进展,基于血液的基因测序能更准确检测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目前,很少有研究探索不同人群的基因组特征的差异,本研究通过ctDNA测序以比较中美初治或复发初治激素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基因组表现。
 
研究方法:本研究入组西北大学的23名美国患者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65名中国患者,统一应用PredicineCARE 152-基因测序方法开展ctDNA测序。在美国和中国分别进行了基因检测,在我国进行的整合分析,通过Fisher检验比较各人群间基因突变频率。
 
研究结果:入组的中美MBC患者中位年龄分别是55岁vs 51岁,分别有82% vs 87%的患者既往接受过治疗,包括内分泌治疗。结果显示中美突变率为91% vs 74%, CANs 58% vs 57%。中国人群最常突变类型为PIK3CA 46%、TP53 35%、ESR1 12%、BRCA2 11%,美国人群为PIK3CA 22%、TP53 26%、ESR1 9%、AKT1 22%、CDH1 17%、PTEN 13%。中国人群PIK3CA突变率显著较高,美国人群AKT1和CDH1突变率显著较高。中国人群FGFR1基因拷贝数显著较高,美国人群CCND3和CDK4 的基因拷贝数显著较高。
 
研究结论:本研究为首个统一使用统一的cfDNA NGS平台对中美HR+ MBC患者进行跨区域分析的研究,并观察到了中美患者体细胞的基因突变率和拷贝数的显著差异。未来,可对更多人种、更多患者进行基因测序和临床验证,以确定基因突变类型对治疗策略的影响。
 
作者评述 李惠平教授
 
因为乳腺癌异质性的存在,单纯免疫组化提供信息尚显不足,基因检测对激素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比较重要。目前有很多针对PIK3CA、AKT、mTOR等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问世,本研究对通过基因检测筛选患者,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研究统一应用PredicineCARE 152-基因测定方法,对西北大学的23名美国患者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65名中国患者进行检测,并整合分析。第一个亮点是将国内外两个不同的人群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中美突变类型有所差异,可能是样本量小造成的偏差。中国人群的PIK3CA突变率和FGFR1拷贝数显著较高;美国人群CDH1、AKT1突变率和CCND3、CDK4的拷贝数显著较高;TP53、ESR1突变率类似;另外,中国人群BRCA1/2突变率较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是因为我国人群样本量相对较大,患者相对年轻,所以能检测到不同的突变类型和突变率。目前该壁报主要呈现了基因表达谱的不同,未深入解释不同的原因,但目前正在研究。
 
第二个亮点是相对过去研究仅针对突变探索,本研究还做了拷贝数(copy number)的获得和丢失的探索。拷贝数的变化对于蛋白等的表达有重要意义,比如HER2拷贝数扩增多,对治疗有重要意义;PTEN丢失的患者预后欠佳,中美数据均有类似趋势,可能由于样本量太少,差异并不显著;另外,分析还显示ESR1突变和非突变带来的结果不同,但患者所用的诊疗方案是芳香化酶抑制剂、化疗还是氟维司群并未进一步分析,目前仍在探索中。
 
研究最后结论显示,中美的乳腺癌人群的基因表达不同,尤其与治疗相关的有意义的突变,如PIK3CA、FGFR-1、CDH1、CDK4、AKT。因为本研究仅针对的复发一线的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是否受到辅助治疗影响造成差异尚未分析,接下来会继续深挖。另外,本研究这因样本量较少存在局限性,希望能再扩大些样本量,使中美样本量更为接近后再行分析,也许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基因突变的发现和筛查将对未来药物的选择和开发具有指导作用,比如PIK3CA突变患者使用PI3K抑制剂会产生积极作用;美国人群CDK4拷贝数获得比率较高,可以考虑CDK 4/6抑制剂治疗的初步探索;BRCA1/2突变也会影响治疗的决策,比如PARP抑制剂的选择。诸此种种,都将是本研究对未来临床和科研积极深入探索带来的指导方向。
 
专家简介
 
李惠平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主任
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疾病研究中心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执行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专家组成员
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评审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