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郭晔教授:头颈部肿瘤免疫治疗前移乃大势所趋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8/1/12 17:15:54  浏览量:29298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近几年,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作为新兴治疗手段,已经进军了各大肿瘤领域,头颈部肿瘤领域和淋巴瘤领域也不例外,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对这两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郭晔教授
 
  编者按
 
  近几年,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作为新兴治疗手段,已经进军了各大肿瘤领域,头颈部肿瘤领域和淋巴瘤领域也不例外,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对这两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验丰富,在2017CSCO肿瘤精准医学论坛会后,《肿瘤瞭望》有幸邀请到了郭晔教授分享会议的精彩内容,并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肿瘤瞭望》:本次2017CSCO肿瘤精准医学论坛聚焦精准医疗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临床热点问题,您能给分享一下今年头颈部肿瘤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吗?
 
  郭晔教授:在过去的三年里,头颈部肿瘤最新进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头颈部肿瘤是典型的多学科治疗肿瘤类型,以往的治疗手段包括外科手术治疗、局部放疗以及全身化疗等手段,近年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的精准治疗手段在头颈部肿瘤应用的前景也非常广阔。2016年,美国FDA已经连续批准了两个针对头颈部鳞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虽然今年没有特别重量级的关于头颈部肿瘤免疫治疗的进展问世,但是在今年ESMO上发布的一项关于Pembrolizumab的临床研究结果虽然显示P值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但与传统治疗比较患者总生存获益的趋势非常明显。从2016年到今年已经有两项大样本的Ⅲ期随机研究试验数据证实,针对传统治疗失败后采用免疫治疗比现有的治疗模式更有优势,下一步需要把这种后线的治疗逐渐前移,通过针对初始患者选择免疫治疗,或者针对接受放疗患者、第一次复发转移患者选择免疫治疗,或者将免疫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联合,未来免疫治疗一定能够在头颈部肿瘤的多学科治疗当中占有一席之地。
 
  《肿瘤瞭望》:本次精准学术会议上您报告了淋巴瘤创新药物和治疗技术的应用进展,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报告的主要内容可以吗?
 
  郭晔教授:淋巴瘤在新药创制领域进展与其它常见肿瘤新药相比也不甘落后,进展成果非常精彩。在B细胞淋巴瘤领域美国FDA连续审批通过两个靶向药物上市值得大家关注。第一、PI3K抑制剂,PI3K是肿瘤下游重要的信号传导通路,目前为止在多个肿瘤领域开展了PI3K抑制剂的相关临床研究试验,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全球仅唯一有B细胞淋巴瘤PI3K抑制剂获批,通过抑制PI3K激酶会产生很好的抗淋巴瘤效果,这一经验可能对PI3K抑制剂在其它实体瘤中的应用有一定启发;第二,抗凋亡蛋白BCL-2抑制剂,细胞凋亡一直以来都是肿瘤的基础以及转化研究的热点,BCL-2的抑制剂获批应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领域预示着抗凋亡蛋白机制已经彻底地从实验室走上了临床,通过抑制抗凋亡蛋白使肿瘤患者本身恢复肿瘤细胞再凋亡的能力,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第三,CAR-T治疗在B细胞淋巴瘤特别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获批。针对经传统治疗失败后多线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运用CAR-T治疗,仍有50%左右的患者可以获得肿瘤的完全缓解,这也是美国FDA在数月前通过小样本几十例的患者就批准了CAR-T治疗为复发转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适应症的主要原因,国内CAR-T治疗的研究来与国外比较并没有明显的落后,期待国内的制药企业能够为国内淋巴瘤患者尽早地生产出疗效好、安全性高的CAR-T药物。

  《肿瘤瞭望》:与传统化疗相比较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药物的毒副反应主要有哪些新的特点?分子靶向药物心脏毒性的发生机理又是什么?临床上如何应对?

  郭晔教授:分子靶向药物骨髓功能抑制毒性不明显,化疗往往会引起各种各样的骨髓功能方面的影响,新的分子靶向药物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非血液学的毒性,包括消化道功能毒性、心脏毒性和肝肾功能毒性等方面,在本次会议上也分享了分子靶向药物心脏毒性的相关内容。
 
  临床上常用的分子靶向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抗血管生成药物和抗HER-2药物,两者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心脏毒性反应。例如,部分患者采用抗VEGF药物治疗可能会引起高血压等毒副反应,少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功能不全或者血栓性疾病等,抗HER-2药物比较常见的毒副反应为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新靶向药物也可能会引起少见的类似于QT间期延长甚至是房颤等心律失常的毒副反应。不同分子靶向药物产生的心脏毒性的临床表现以及作用机理可能存在差异性,这是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治疗过程中有必要和心内科医生及时沟通来共同处理,从而保证患者应用这些药物的安全性。

 

版面编辑:赵丽丽  责任编辑:唐蕊蕾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郭晔教授头颈部肿瘤免疫治疗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