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DF2014]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维甲酸+砷剂治疗意义及耐药机制——黄晓军教授访谈

作者:  黄晓军   日期:2014/7/9 17:32:08  浏览量:37295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第八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论坛”于2014年5月9日-11日在广州召开。会议期间,《肿瘤瞭望》有幸邀请到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研究所黄晓军教授,介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维甲酸+砷剂治疗意义及耐药机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研究所  黄晓军教授

  《肿瘤瞭望》:首先要向您请教有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问题。2014年最新版美国NCCN指南中将维甲酸+砷剂列为APL患者的一线选择推荐,其实这种方案在我国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使这个曾经凶险的疾病变得温和了许多。促使NCCN指南做出这一推荐更新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黄晓军教授:2014年NCCN指南中已经将维甲酸+砷剂作为ALP的一线治疗方案,这主要依据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比较了维甲酸+砷剂与维甲酸+化疗的疗效,证明了维甲酸+砷剂疗效并不亚于维甲酸+化疗。中国早已将维甲酸+砷剂作为一线治疗APL,但是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前,并没有临床试验可以证明维甲酸+砷剂优于维甲酸+化疗,因此指南中并没有将其作为一线治疗方案。这也提示我们正在进行的医疗行为并不能更改指南,而是要来通过循证医学得出结论,最后更改国际指南。

  《肿瘤瞭望》:如您所说,维甲酸+砷剂疗效并不亚于维甲酸+化疗,但临床上还是有部分患者复发,之后再用砷剂治疗疗效较差,砷剂耐药成为APL研究的关键问题。您的团队刚刚在国际医学顶级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有关APL砷剂耐药机制的研究,请向我们介绍一下这项研究以及其临床意义。

  黄晓军教授:砷剂、维甲酸的应用,已使APL的治愈率达80%~90%,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和耐药。NCCN指南中已将砷剂作为一线治疗,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使用砷剂。药物使用机会越多,就越可能出现耐药。砷剂耐药的机制及如何预测砷剂耐药,对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们刚刚发表的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与砷剂耐药相关的4个突变基因,其意义在于可以通过检测基因来预测砷剂耐药。如果发现有基因突变,不建议一直使用砷剂直到血液学复发,而应在复发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化疗、移植等,从而减少患者的复发率。这也为分层治疗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依据。

  《肿瘤瞭望》:这项研究是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在这里要向您表示祝贺。对于这个成绩想必您会有许多感慨,请与我们分享一下背后的酸甜苦辣?

  黄晓军教授:这需要长期的积累。首先要有大量的、完整的病例资料,其次要有转化医学的意识。当然,这其中也包含有一定的运气。

  《肿瘤瞭望》:这次会议组织了一些辩论非常吸引听众,其中您主持了一个辩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APL)初次诱导增加化疗剂量是最佳选择吗?您对这个问题的观点站在哪一边?为什么?

  黄晓军教授:辩论将是未来学术探讨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它可以增加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我们选择的辩题本身没有错对,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哪一方都有各自的道理。这取决于我们的治疗目的,是完全缓解率还是生存率;也取决于患者的状态,如年龄。所以我并不完全支持哪一方。任何一种化疗方案都有它的优缺点。例如,大剂量诱导化疗可能并不提高缓解率,但是有文献报道它可以提高无病生存期,但是会增加使死亡率和感染率。因此,不同的人群治疗方案可能不同。正方需要收集有利于它的观点,反方需要收集有不利于它的观点。这样才会有辩和争的过程。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吉晓蓉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砷剂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