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立足国际 掷地有声——2024 CCHIO “国际期刊CACA-Lancet”专场展现中国强音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4/11/18 15:12:10  浏览量:1751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华山绘宏图,渭河颂春秋。2024年11月14日至17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陕西省抗癌协会和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承办的2024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在历史与现代交汇的西安隆重举行。大会聚焦国际视野,设有多个具有高水准的国际合作论坛与专场。其中,学术期刊作为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媒介,是学科前沿进展和学术成果的重要传播载体,基于此,中国抗癌协会(CACA)联动NEJM、Lancet、BMJ、Cancer Discovery、Gut等世界顶级期刊,特设国际期刊专场,在此国内外肿瘤领域的专家围绕最新的科研成果与临床技术展开深入探讨。

CCHIO微专辑
扫描二维码
可查看更多内容
 
华山绘宏图,渭河颂春秋。2024年11月14日至17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陕西省抗癌协会和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承办的2024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在历史与现代交汇的西安隆重举行。大会聚焦国际视野,设有多个具有高水准的国际合作论坛与专场。其中,学术期刊作为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媒介,是学科前沿进展和学术成果的重要传播载体,基于此,中国抗癌协会(CACA)联动NEJM、Lancet、BMJ、Cancer Discovery、Gut等世界顶级期刊,特设国际期刊专场,在此国内外肿瘤领域的专家围绕最新的科研成果与临床技术展开深入探讨。
 
大会现场
 
2024年11月16日下午,“国际期刊CACA-Lancet”专场如期举行,该专场由《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主编蔡杰博士担任外方主席,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韩国宏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振宁教授担任中方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潘阳林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鹏教授担任会议秘书长,会中围绕我国专家学者在《柳叶刀》系列期刊发表的优秀科研成果及肿瘤学领域探索前沿进展,交流互鉴、启迪创新。
 
▲蔡杰博士
 
▲韩国宏教授
 
▲王振宁教授
 
▲高鹏教授
 
▲潘阳林教授
 
Session1高屋建瓴传经送宝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主编蔡杰博士以《Publishing in the Lancet Journals》为题作主旨演讲。蔡杰博士表示在肿瘤学领域,中国学术产出增长迅速,但在引用影响力方面与美国仍存在差距。柳叶刀肿瘤学委员会为推动全球肿瘤学高质量发展,自2011年起,针对癌症防控相关问题发布多份报告,为各国癌症控制政策制定和实践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未来还将举办癌症防控峰会,涵盖多癌种研究成果展示与交流。
 
此外,作为《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主编,蔡杰博士介绍道,《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聚焦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紧急护理、传染病防控、慢性病管理、卫生政策制定以及癌症防控等诸多关键领域,关注地区间健康差异与不平等现象,为地区健康政策优化和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且关键的参考依据,对推动西太平洋地区乃至全球医学进步和健康事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蔡杰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陈家亮教授以胃肠病学领域的重要期刊Gastroenterology为例,结合团队研究开展及文章发表经验,对如何开展高质量研究及提升文章接收率提出了相关建议。陈教授表示,2023年不同国家/地区向Gastroenterology投稿的接收率和拒稿率不同。其中,中国拒稿率为91.5%,而美国拒稿率为71.3%。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文章类型与期刊偏好不符,Gastroenterology更青睐于临床研究,而中国投稿中病例报告等占比较高,此外,还包括研究临床价值、创新性、方法描述等方面因素。
 
对此,陈教授提出提升投稿成功率需多方面努力。首先,研究类型上,开展有转化意义的基础研究。其次,方法描述应平衡实验室与临床部分,使用新技术时确保方法合理、统计比较完善。第三,论文写作时,讨论部分要清晰呈现研究各要素。投稿信要简洁有力,阐明研究的临床价值、创新性及与期刊使命契合度。相关团队经验分享为中国投稿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范例。
 
▲陈家亮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需教授分享了团队在《柳叶刀》在线发表的针对鼻咽癌防治的CONTINUUM研究的主要结果,该研究旨在探索在标准放化疗基础上联合国产创新药信迪利单抗及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治疗高危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刘教授表示,现有局部晚期鼻咽癌(LANPC)标准治疗方案仍会使20%患者出现复发/转移,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来改善预后。既往研究表明,PD-1抗体联合化疗是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但在LANPC中的作用尚未明确。
 
基于此,团队开展了这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平行分组、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信迪利单抗组在EFS、DMFS和LRRFS方面表现更优,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但OS目前未见显著差异。安全性层面,信迪利单抗组不良事件较多但可控。生物标志物分析发现Ki67+Treg细胞与免疫治疗相关。该研究证实了信迪利单抗联合放化疗用于高危LANPC患者治疗的疗效,已被指南采纳,为LANPC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未来可深入研究免疫治疗精准策略,如进一步探索生物标志物,以及开展靶向Treg细胞的相关探索研究等,以期改善鼻咽癌临床实践。
 
▲刘需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季科教授分享了团队在《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在线发表的卡度尼利单抗治疗晚期实体瘤的Ⅰb/Ⅱ期研究(COMPASSION-03)结果,旨在评估卡度尼利单药治疗晚期实体瘤和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或胃食管结合部(G/GEJ)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季科教授表示,既往研究表明,免疫治疗中,PD-1单药疗效有限,PD-1与CTLA-4联合治疗效果更好,卡度尼利单抗作为一种首创的双特异性抗体,可同时靶向PD-1和CTLA-4,有望增强免疫治疗效果并改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癌种接受卡度尼利单药治疗的ORR、DCR和生存数据存在差异,如宫颈癌队列ORR达32.3%,食管鳞状细胞癌队列中位PFS为3.5个月等。安全性层面,未现剂量限制性毒性,不良事件可控,虽有一定比例严重不良事件及停药情况,但无免疫相关不良事件致死。由此可见,卡度尼利单抗安全性可控、抗肿瘤活性良好,但研究仍存在样本量和缺乏随机对照组等局限。目前其治疗宫颈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正在进行中,多种实体瘤临床研究正在开展,且已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晚期宫颈癌,未来有望为晚期实体瘤治疗带来更多选择。
 
▲季科教授
 
本环节最后,由中国医科大学宋永喜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罗忠光教授参与讨论。
 
▲宋永喜教授
 
▲罗忠光教授
 
Session2学术争鸣启迪新思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赵艳教授分享了肝细胞癌(HCC)治疗领域的两项重要研究成果,SELECT研究和LEAP012研究。SELECT研究针对的是晚期HCC患者(BCLC C期)展开。赵艳教授表示,索拉非尼曾作为晚期HCC的一线治疗手段,但疗效并不理想。此前多项研究探索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HCC疗效,结果仍不尽人意,且试验设计存在缺陷。SELECT研究旨在解决这些问题,研究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TACE联合索拉非尼组与索拉非尼单药组。在意向性治疗(ITT)人群中,两组OS未显示出显著差异,但按符合试验方案(PP)和实际治疗(as-treated,AT)人群进行分析,联合治疗组的OS、PFS和TTP显著优于单药组。这表明在晚期HCC治疗中,联合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强调了后续治疗对结果评估的影响以及不同分析方法的必要性。
 
LEAP012研究对比了仑伐替尼+帕博利珠单抗+TACE与安慰剂+TACE治疗中期HCC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PFS显著优于对照组,且ORR、DCR等次要终点也表现出优势。尽管OS的改善趋势尚需更长时间的随访来确定,但目前的结果已显示出良好的前景。这一研究表明,ICIs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联合TACE或可为不可切除HCC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标志着不可切除HCC局部联合全身系统性治疗时代的到来。上述两项研究均为不可切除HCC治疗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为不可切除HC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
 
▲赵艳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琼教授分享了可解释性多模态人工智能模型(iSCLM)预测局部晚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研究相关进展。肖琼教授表示,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较差,新辅助化疗(NAC)是常用治疗策略,但部分患者对NAC不敏感,因此术前准确预测疗效对优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预测方法如RECIST标准评估疗效存在局限性,临床亟需更有效的预测工具。
 
研究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设计,基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数据构建了一系列基于增量学习的模型,包括iRM(基于放射学)、iPM(基于病理学)、iRPM(基于放射学与病理学特征)以及创新的iSCLM模型。研究结果显示,iSCLM模型在外部测试队列和前瞻性队列中表现出色,可纠正其他模型预测,其关注区域与肿瘤浸润边界相关,生物学验证发现应答者和非应答者存在多方面差异,生存分析表明iSCLM预测的应答者治疗后预后较好。综上,iSCLM模型有助于胃癌治疗临床决策,能整合多模态数据提高预测能力,胃癌新辅助化疗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有望进一步改善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肖琼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郝秀秀教授分享了一项颈静脉压监测下无静脉重建的胸腺上皮肿瘤手术切除探索研究。郝秀秀教授表示,根治性切除是影响胸腺上皮肿瘤预后的重要因素。肿瘤侵犯上腔静脉(SVC)和无名静脉时,传统治疗方案需进行SVC切除及静脉重建以恢复血液回流、预防严重不良反应,但该手术技术难度大且患者需接受终身抗凝治疗。基于此开展此项研究,该研究纳入可能需静脉切除重建的胸腺上皮肿瘤患者,回顾性队列36例未监测颈静脉压(IJVP)均行上腔静脉(SVC)切除重建;前瞻性队列27例监测IJVP,根据其结果决定SVC切除后是否重建。结果显示,前瞻性队列中部分患者SVC切除后未重建且安全,回顾性队列中有1例重建患者术后出现脑水肿死亡。重建与不重建患者基线特征和手术难度无显著差异,但不重建组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综上,该项研究结果表明SVC切除后不重建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和避免长期使用抗凝剂等优势。术中IJVP监测可指导手术方式选择,这种新策略安全可行,为胸腺上皮肿瘤手术治疗提供了新方向,有望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
 
▲郝秀秀教授
 
本环节最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谞丰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郭卉教授参与讨论。
 
▲张谞丰教授
 
▲郭卉教授
 
总结
 
《柳叶刀》作为国际享负盛名的综合医学期刊,一直致力于推动科学为大众所用,让医学服务社会、改造社会,并积极影响人们的生活。近年,随着中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科研投入加大,越来越多中国研究者在《柳叶刀》系列期刊上发表优秀科研成果,《柳叶刀》与中国科研机构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期待未来,有更多来自于中国研究者的高质量研究成果登上国际舞台,展现肿瘤学领域的大国实力。
 
专家合影

版面编辑:张靖璇new  责任编辑:无医学编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癌症防控

分享到: 更多